品牌价值网_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-中国品牌发展简史
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标准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际动态>正文

中国品牌发展简史

2023-02-01 19:07:34    来源:www.bvrcn.com 品牌价值网

公元前1600—公元前221年,手工艺人在生产的商品上面刻制文字标记,出现了品牌意识的萌芽。根据考古资料记载,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上刻有封建领主产品的标志和各种官工印记,如山东寿光出土的“己侯钟”刻有“己侯作宝钟”铭文,这种标志着物品所有者或制造者的信息,扮演着政治图腾和宣示板的双重角色,是一种差别性的证明,被视为早期商标和品牌的萌芽。

春秋战国时期,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固定的集市和城市慢慢出现,市场上已有行商、坐贾之分。坐贾为了使购买者对其经营的商品有所区分,开始使用招牌和幌子来明确身份、宣传产品。

公元前202年—589年,两汉和南北朝时期,朦胧的品牌意识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,实物招牌、刻工匠名字的商品在市场上流行。

公元618年—907年,唐朝时期商业贸易异常繁荣,品牌传播意识发展到非常自觉的阶段,字号开始被广泛运用于产品、包装以及各式牌匾、招幌之上。

公元960年—1368年,宋元时期,广告业开始发展,带有品牌意识的广告遍布城乡。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针铺,以“白兔捣药图”为独家标记,是我国一件使用较早、设计完整的品牌标志。

公元1368年—1840年,明清时期,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,商品经济较以前更为发达,出现了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老字号。如“六必居”(1530年)、“陈李济”(1600年)、“同仁堂”(1669年)、“王致和”(1669年)、“全聚德”(1864年)、“内联升”(1853年)等等。

近现代以来,伴随着近代化和全球商品流通而来的还有“商标”的概念与“商标保护”的意识。在近代之前,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标,不具有法律效应。而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,为了防止仿冒、保护自身利益,以及强化识别、增强市场竞争力,引入商标这一知识产权保护形式。大量外资品牌开始为国人熟知,如:英国“链条”牌线团、“金玉缘”牌洋布、“蜜蜂”牌毛线;法国“永兴”牌帽子;德国“礼和”牌针织内衣、“咪地”牌卫生衫、“鹰球”牌袜子;美国“五福”牌和“三牛”牌面纱等;日本“铁锚”牌毛巾、“水月”牌和“少女”牌面纱。

清政府在19世纪40年代,由南北通商大臣开始对商标进行登记管理;1903年7月,清政府成立了商务部专门管理商标的登记备案。1904年8月4日,中国第一个商标法规《商标注册试办章程》正式出台,这标志着中国商标管理与西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全面接轨。1923年5月,北洋政府成立了农工商部商标局,并颁布了《商标法》和《商标法实施细则》,这是中国最早以法律形式对商标进行保护的官方机构以及商标法规。1927年10月,民国政府颁布《全国注册局注册条例》,规定原来北洋政府商标局注册的商标,须在全国注册局进行重新注册,并领取《商标注册证》。

在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营销方式的影响下,中国企业也开始萌生了运用商标保护产品销售的意识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在青岛、大连、上海、宁波、广东等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内地城市,商品包装上普遍已被打上“商标”的字样。一些具有现代产业性质的企业,以及一些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老字号,开始尝试使用商标,如创建于1890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棉布产品使用“双马”牌和“富贵”牌商标等。
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,避免注册商标出现混乱局面,国家于1950年发布了《商标注册暂行条例》,这是建国后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商标法规。1957年,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《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商标全面注册的意见》,我国开始实行商标强制注册制度,要求各企业、合作社使用的商标必须注册。

从1954年起,国家采取“公私合营”的方式改造,期间老字号发挥了积极作用,如同仁堂成为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。在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,我国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品牌,初步形成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三大品牌中心,如北京的雪花冰箱、北冰洋汽水,上海的永久自行车、上海牌手表,天津的海鸥手表等品牌出现。

1979年,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》,开始每年对工业产品中的优质品颁发国家质量奖。1987年,《条例》废止,再度颁布《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条例》,设立国家优质产品奖。1991年,国务院废止了《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条例》。

1984年,我国加入《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》(简称《巴黎公约》),开始依据该公约的规定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。1991年,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推出首批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2003年,国家工商总局颁布《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》,并于2014年根据新商标法要求做出修订,进一步规范程序、细化标准、明确责任,保护驰名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。

2001年,国家质检总局每年举办一次“中国名牌产品”评选,并于2005年推出“中国世界名牌产品”的评选。后名牌标志被陆续禁用,最晚的已于2012年期满。

改革开放之初,老字号企业率先开展商标恢复行动。全聚德、便宜坊、吴裕泰、内联升、王麻子等众多老字号品牌纷纷在1978年前后重新立起牌坊,走上艰难而坎坷的品牌复兴之路。这一阶段,还有大量新品牌迅速崛起。万科、海尔、联想、容声等企业的前身开始出现,随后几年里民营企业日渐崛起,相继又有TCL、华为、创维、娃哈哈等多个品牌被创立。

1990年代,外资品牌逐步调整对华投资策略,从最初的产品输出,到技术、资本输出,再到品牌输出,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不断扩大,逐步渗透到汽车、通讯、啤酒、饮料、家电等各大行业,期间国内的许多品牌都被外资收购,如“北冰洋”“天府”“正广和”等多个本土饮料品牌相继被归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旗下,“洁银”“熊猫”“华宝”“活力28”“羽西”“乐百氏”等知名本土品牌先后被收购,“扬子”(冰箱)、“高富力”(洗衣粉)的50年商标使用权被有偿转让。

2000年后,国内品牌开始再度复兴。本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,一边学习跨国企业先进的品牌经营策略,一边依靠着对本土文化的熟悉、销售渠道的便利、价格的竞争力、对中国消费者的适应等方面的优势,开始逐步收复失地。海尔、长虹、TCL等一批本土家电品牌日益崛起,海尔、海信、华为等品牌开始走向海外。

在品牌研究方面,国内的进展

以中国知网中CSSCI 的论文数量来看,1998 年关于品牌的研究不过105 篇,到2017 年已经达到了979 篇。1998—2017 年间关于品牌研究最高的年份突破了1000 篇。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所有收录在中国知网的期刊,则数量更多。1986 年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品牌相关的文章出现在知网收录的期刊中,到了2017 年该数量已经达到了20510 篇。

“品牌”在中国广告界最早于1986 年出现在邵隆图、唐仁承的《强化品牌印象是商品广告活动的主题———露美化妆品营销决策》一文中。

1990 年在国内正式翻译出版的《营销管理———分析、计划和控制》,对“品牌”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,并提出了产品品牌决策理论。

1991 年唐忠朴出版的“现代广告学名著丛书”中出版了《一个广告人的自白》和《广告攻心战———品牌定位》两本重要的关于品牌的著作。

总的来看,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历程,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品牌研究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学习和模仿的阶段。余明阳认为我国品牌研究可以分为输入和依附阶段( 20 世纪80 年代) 、理论探索阶段( 20 世纪90 年代) 和结合实践、综合学科优势的创新阶段( 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) ;张锐认为中国品牌理论的发展历程( 1998—2012) 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: 2001 年之前为学习引进时期,2002—2006 年为消化和吸收期,2007 年以后进入模仿和创新期。

 


1673948013386920.jpg

www.bvrcn.com 品牌价值网



作者:Snow



相关新闻全部阅读

阅读下一篇

春节期间旅游业为何迎来“开门红”,强势回暖?

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.08亿人次,同比增长23.1%。

返回首页
返回新闻页面